聯合報總統大選民調出爐,掀起新浪濤。
身為一個偏藍但是不激進的媒體,即使過去民調未負盛名,此次結果筆者認為具有重要參考意義。
回歸藍綠對決,扣除未表態者,以朱賴為例約是六比四。基本上目前藍綠與中間選民各佔四比四比二,可以說是中間路線完全討厭民進黨。
加入柯文哲,白藍綠變成46:33:21,超出筆者預期。不但代表淺綠+中間40%全歸柯文哲,賴清德沒比姚文智好到哪𥚃去,甚至還有超過5%的淺藍願意支持,沒想到朱立倫竟然不如丁守中。
聯合報總統大選民調出爐,掀起新浪濤。
身為一個偏藍但是不激進的媒體,即使過去民調未負盛名,此次結果筆者認為具有重要參考意義。
回歸藍綠對決,扣除未表態者,以朱賴為例約是六比四。基本上目前藍綠與中間選民各佔四比四比二,可以說是中間路線完全討厭民進黨。
加入柯文哲,白藍綠變成46:33:21,超出筆者預期。不但代表淺綠+中間40%全歸柯文哲,賴清德沒比姚文智好到哪𥚃去,甚至還有超過5%的淺藍願意支持,沒想到朱立倫竟然不如丁守中。
果不其然,白綠合作的議題很快浮出水面。
政治是現實的,充滿著鬥爭DNA的民進黨迅速釋出善意毫不意外,只可惜來得太早顯得過於猴急。選後的檢討一眼望去,三巨頭捨我其誰戀棧權位、大老自以為正統依舊面目可憎、中生代有意切割但步步驚心,豈能奢言重整旗鼓。
Peggy不開心是一回事,此刻要柯文哲立馬同意合作,完全不是合適的時機。
就柯文哲的角度分析,以總統為目標邁進,理想上2024會是最適選擇:一則二任市長屆滿資歷完整,二來選舉年輕人比重更高具有優勢,甚至出現與韓國瑜搭擋的可能性,這才是真正的超越藍綠,不過兩岸的論述無法躲避,勢必得在這些年做一決斷。
九合一的過程與結果,基本上奠定2020的大局。
國民黨本就是吳敦義和朱立倫相爭,馬英九念茲在茲的是兩岸歷史定位,非不得已不會重新下海。吳敦義可惜最後敗在肥滋滋的口舌之快,抹煞本次運籌帷幄之功;朱立倫成功交接給候友宜,雖有拔柱輸蔡的黑點,仍是碩果僅存有民意基礎的政治明星。朱吳之爭,高下立判。
至於北中南三位新任百里侯,即使聲勢正旺,才開始他們的第一任期,沒理由馬上落跑,反而是做得有感才能強化國民黨氣運。期待韓國瑜出線者不是別有用心就是揠苗助長。
柯文哲險勝台北市長,雖然未能完成超越藍綠的豪言,此役對他仍帶來正面訊號,進一步穩固三分天下的基礎。
未能超越藍綠,數字會說話:柯文哲+姚文智的得票率跟2014類似,顯然前者以淺綠+中間為主,後者擁有深綠基本盤。市議員的分布亦如是。柯文哲的實踐並未得到更多淺藍支持,投票率較2014低上5%,似乎也沒有激起人民對政治的參與度。
至於小野挺其邁,或是韓流外溢的影響,筆者認為其實有限。前者固然損傷白色訴求,不過會投柯文哲的人本就難是深藍;後者前文分析過,效應未及新竹以北,就算韓國瑜北上親自對決,屆時定會出現棄姚保柯,了不起也是五五波。
即使理想未達成,但是選舉結果仍屬正面。
2018九合一選舉結果,可謂藍營重返榮耀,然而究其得票消漲與板塊偏移,不難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:如果沒有韓國瑜,藍軍依舊步覆蹣跚。
網路傳聞都說現在最大黨是討厭民進黨,要給他們一個教訓。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?
傳統新竹以北屬於藍大於綠,可是這次選舉除了新北市之外,偏綠得票率(這裡包含柯文哲)並沒有減少,反而有些還有所增加。即使是新北市,侯友宜的得票率在筆者看來,不過反映了上屆朱立倫本來民調應該要有的支持而已。
也就是說,被視為是大本營的戰區,藍營其實並沒有勝利。
下這個標題,是從國民黨視角出發。
即使韓國瑜本人目前具有超越藍綠的魅力,畢竟仍是代表國民黨出征,這波韓流席捲全台,也成功喚回不少藍營支持者,重燃希望。
國民黨六都聲勢大振,大小雞們爭相要求站台,繼馬英九之後頗有新一代男神之姿,儼然有中興氣象。
說到中興,腦海中浮現相對應的歷史人物,就是夏朝少康。少康僅「有田一成,有眾一旅」,屈屈五百人的部隊便復興夏朝。韓國瑜「一瓶礦泉水,一碗魯肉飯」打得民進黨全力回防,不敢豪言取勝,讓奄奄一息的國民黨補血復活,也是不遑多讓。